一般等价物是什么意思-(何为一般等价物)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名词解释
经济政策 自动稳定器 公开市场业务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再贴现率 功能财政 货币创造乘数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 充分就业 政府转移支付
1、如果政府增加个人所得税的量与政府支出相等,其影响是( )。
A.总计划支出净下降 B.总计划支出净增加
C.总计划支出不改变 D.平衡预算乘数增加
2、下列那一个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物价固定;D.国际收支平衡。
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对扩张经济的作用最小。
A.降低贴现率 B.央行购买政府债 C.增加货币需求 D.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4、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
A.旨在减少周期性的波动 B.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推迟经济的衰退
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 )。
A.调节债券价格 B.实现利润最大化 C. 调节货币供给量 D.调节价格水平
6、充分就业就是( )
A.自然失业率为零;B.失业率为零;C.所有的劳动者都有工作;D.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7、下面( )情况最能衡量目前的财政政策。
A.税率的高低 B.当前政府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大小
C.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变动 D.税收与政府开支之间的关系
8、如果目前存在通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 D.增加转移支付
9、下列那一项是自动稳定器( )
A.货币制度;B.信用制度;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D.财政政策。
10、假设价格水平固定,并且经济中存在超额生产能力。以下( )正确描述了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所有步骤。
A.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上升,投资增加,从而使总支出和产出增加
B.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投资减少,从而使总支出和产出减少
C.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从而使总支出和产出增加
D.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从而使总支出和产出减少
11、若某国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上升,则其经济状况( )
A.趋于高涨,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B.趋于高涨,实行了紧缩财政政策;
C.趋于萧条,实行了紧缩财政政策;D.趋于萧条,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
12、 当经济中AD不足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
A.提高个人所得税;B.提高公司所得税;C.增加货币发行量;D.增加政府支出。
13、若法定准备金率为8﹪,超额准备金率为12﹪,现金存款比率为20﹪,某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为100,则创造货币总量为( )
A.100;B.1000;C.667;D.250。
14、下列那一项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
A.再贴现率政策;B.公开市场业务;C.法定准备金率;D.道义劝告。
15、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 )
A.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
C.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D.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下降。
16、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国债会导致( )
A.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上升;
C.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D.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下降。
17、某经济中,法定准备率为5%,超额准备率为5%,现金漏损率为20%,如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买进100万政府债券,会引起货币供给量( )
A. 增加100万 B. 减少100万 C. 增加400万 D. 减少400万
18、在经济过热时,政府错误的货币政策是( )。
A.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B.买进政府债券 C.提高再贴现率 D.卖出政府债券
19、当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时,它是在( )(历年考题)
A.操纵贴现率 B.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C.对贴现窗口业务进行配额限制 D.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20、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历年考题)
A.法定准备率 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
三、计算题
假设某经济的社会消费函数c=300十0.8yd,私人意愿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为亿美元)。试求:
(1)均衡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必须是多少?预算是盈余还是赤字?
(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
四、分析题
1、何为自动稳定器?说明他们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2、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如何计算出来?它比实际赤字高还是低?为什么?
3、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其目标有哪些?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假设一国出现了经济过热,该国政府将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来治理,则该国应具体采取哪些货币政策措施?其各自的优缺点又是什么?
五、判断题
1、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造乘数越大。( )
2、中央银行在运用再贴现率政策时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
3、市场利率上升,货币创造乘数会变小。( )
4、根据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财政应维持预算平衡。( )
六、填空
1、财政制度本身具有 的功能,可以减缓经济的波动。(历年考题)
2、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必须留下一部分,以应付存款户随时提款的需要,这部分金额叫做 。(历年考题)
七、多选(历年考题)
1、宏观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是( )
A. 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 C. 经济增长 D. 国际收支平衡 E. 闲暇
2、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
A. 提高法定准备率 B.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C.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 D. 提高再贴现率 E. 降低再贴现率
八 、论述题(历年考题)
1、论述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联系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实践说明两种政策的搭配使用。
第十七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
总需求 总供给 实际余额效应
利率效应 潜在产量 税负效应
二、选择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会使(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
A. 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 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 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3、经济若处于萧条,则AD线与AS线交点在充分就业产出曲线的( )
A上面;B左侧;C右侧;D不确定。
4、总需求曲线( )
A.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购买支出减少时会右移动
B.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右移动
C.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税收减少时会左移动
D.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会右移动
5、其他条件不变,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则总需求曲线( )
A .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 .不变 D.难以确定
6、松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搭配能使总需求曲线( )
A. 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 不变 D.难以确定
7、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时( )
A.同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水平提高
C.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8、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是( )
A价格水平提高 B 总需求增加C 同一价格水平上的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9、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是( )
A 工资提高 B 需求 C 技术进步 D价格提高
10、在水平状的总供给曲线,决定产出增加的主导力量是( )
A 供给 B 需求 C 产出 D 以上均正确
11、在垂直状的总供给曲线,决定价格的主导力量是( )
A 供给 B 需求 C 产出 D 以上均正确
12、关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B.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
C.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D.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又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
13、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财政政策能使产出(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确定
14、根据总供求模型,扩张性货币政策能使价格水平(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难以确定
15、若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则表明总供给曲线是( )
A.水平的 B.向右上方倾斜的
C.垂直的 D.难以确定
16、扩张性总需求政策使价格提高的区域是总供给曲线的( )
A.水平区域 B.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 C.垂直区域 D.难以确定
17、假定经济是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线,减税将( )
A.提高价格水平和实际产出 B.提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实际产出
C.提高实际产出但不影响价格水平 D.对价格水平和产出都不影响
18、假定经济是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线,若政府支出增加将( )
A.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利率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利率水平上升,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D.对利率水平和实际产出都不影响
19、假定经济是实现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是垂线,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
A.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B.不影响实际货币供给 C.实际货币供给同比例增加 D.利率水平下降
20、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产出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
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D. 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
21、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滞胀现象产出的原因是( )
A. 总需求增加 B. 总供给增加 C. 总需求减少 D. 总供给减少
22、关于古典总供给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B.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
C. 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是需求管理政策无效
D. 古典总供给曲线又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
三、计算题
1、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100),投资需求函数为I=200-25r,政府购买为100,税收为100,货币需求函数为L=Y-4r,货币供给量为1000,价格水平P=2。
(1)求IS曲线和LM曲线
(2)推导AD方程
2、某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为P=80-
Y,,总供给曲线为古典学派总供给曲线其形状可表示为Y=YF=60。求:
(1)经济均衡时的价格水平
(2)如果价格水平不变,而总需求曲线变动为P=100-
Y,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3)如果总需求变动为P=80-
Y,价格可变动,价格水平和变动幅度将是多少?
四、分析题
1、总需求曲线为什么是向右下方倾斜?
2、利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画图解释为什么会有“滞胀”现象?
3、总需求(或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那些?
4、比较在古典和凯恩斯总供给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对总产出、名义GDP、价格水平、就业量以及利率的影响。
五、判断题
1、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的税负会增加,进而消费需求会下降。( )
2、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
3、总供给不变,总需求增加,一定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 )
4、一般情况下,随着产量的增加,总供给曲线越来越陡峭。( )
一、名词解释
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 奥肯定律 菲利普斯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如果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过多而商品过少”,则此时的通货膨胀是( )。
A.结构型的 B.需求拉上型的 C.成本推动的 D.货币现象
2、下列哪一项会增加失业。( )
A.退休工人的数量增加 B.退休劳动力队伍的人数增加
C.离开学校找工作的人数增加 D.离开工作上学的人数增加
3、失业率的计算是用( )。
A.失业工人的数量除以工人的数量 B.劳动力总量除以失业工人的数量
C.失业工人的数量除以劳动力的总量 D.就业工人的数量除以失业工人的数量
4、某一经济在3年中,货币增长速度为8%,而实际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10%,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这3年期间价格水平将(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上下波动
5、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A.出口减少B.进口增加 C.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D.税收不变但政府支出扩大
6、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影响是指( )。
A.造成收入结构的变化 B.使收入普遍上升C.使债权人收入上升 D.使收入普遍下降
7、菲利普斯曲线说明( )。
A.通货膨胀由过度需求引起 B.通货膨胀导致失业
C.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正相关 D.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
8、通货膨胀会( )。
A.使国民收入上升 B.使国民收入下降
C.与国民收入没有必然联系 D.经济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会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
9、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
A.永久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10、下面两种情况不会同时产生( )。
A.结构性失业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B.结构性失业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C.摩擦性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和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1、假定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 1000亿美元,实际的国民收入为950亿美元,增加20亿美元的投资(MPC=0.8),经济将发生( )
A.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B.达到充分就业状况 C.需求不足的失业D.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14、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低于预期的水平,则( )。
A.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损 B.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受益
C.债务人受损,债权人受益 D.债权人受损,债务受益
15、张三认为目前企业给予的工资太低在家待业,该失业属于( )
A. 自愿失业 B. 摩擦性失业 C. 结构性失业 D. 周期性失业
16、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非受害者是( )
A.债权人 B.债务人 C.养老金的领取者 D.领取固定工资者
17、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
A.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 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18、关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货膨胀对居民有利,对政府不利 B. 通货膨胀对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
C. 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对债权人不利 D. 通货膨胀对拥有固定名义资产的人不利
19、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引起的
B. 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C. 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带来工资-价格螺旋
D. 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部门若货币工资增长的快慢相同,会带来结构性通货膨胀
20、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 )。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B.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下降
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D.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21、某人由于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属于( )(历年考题)
A.摩擦性失业 B. 结构性失业 C. 自愿失业 D. 非自愿失业
22、通货膨胀按照成因可以分为( )(历年考题,多选)
A.温和通货膨胀 B.成本推到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E.爬行通货膨胀
23、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是( )(历年考题)
A. 正相关 B.负相关 C. 无关 D.不能确定
三、分析题
1、简析结构性通货膨胀及其原因。
2、论述:谈谈你对通货膨胀经济效应的认识(历年考题)
3、试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4、试述通货膨胀及原因,应该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历年考题,20分)
5、如何理解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简答,历年考题)
四、判断题
1、根据奥肯定律,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替代关系。( )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增加产出。( )
3、预期通货膨胀具有自我持续的惯性。( )
4、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 )
5、充分就业就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都有工作( )(历年考题)
6、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找到工作,就属于失业者( )(历年考题)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倾销 金本位制
二、分析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净出口函数 净资本流出函数 浮动汇率制 国际收支平衡 BP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
1. BP曲线表示( )
A.当货币市场均衡时,y与r的关系; B.当产品市场均衡时,y与r的关系;
C.当国际市场均衡时,y与r的关系; D.当进出口相等时,y与r的关系。
2. BP曲线左上方任意一点( )
A.BP<0; B.BP>0; C.BP≥0; D.BP=0。
4. 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下,IS—LM—BP模型显示( )
A.货币政策无效; B.财政政策无效;C.只能使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D.只能使用积极货币政策。
5. 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从7.5下降到7.1,则表示( )
A. 人民币贬值 B. 人民币升值 C. 央行购买外汇 D. 央行抛出外汇
6.BP曲线右下方的点代表( )。
A.净资本流出大于净出口 B.净资本流出小于净出口 C.净资本流出等于净出口 D.无法确定
7.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下降,将导致( )
A.中国商品相对便宜,美国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
B.中国商品相对便宜,中国增加对美国商品的进口
C.中国商品相对昂贵,美国增加对中国商品的进口
D.中国商品相对昂贵,中国增加对美国商品的进口
8、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导致( )(历年考题)
A. 人民币汇率上升 B.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减少,而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增加
C.降低中国市场上美国商品的价格 D.对美元的需求增加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 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经济周期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
A.劳动的增长 B.资本的增长 C.人均产出 D.技术进步
2、根据索洛模型,n表示人口增长,δ表示折旧率,k表示人均资本,则人均资本变化等于( )。
A.sf(k)+(n+δ)k B.sf(k)+(n-δ)k C.sf (k) -(n+δ)k D.sf (k)-(n-δ)k
3、已知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增长率为1.6%,索洛剩余为2%,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25,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75。则产出增长率为( )
A. 4.2% B. 4.5% C. 5.4% D. 7.6%
4、新古典增长模型表明,稳态时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取决于( )
A.折旧率 B.人口增长率 C.技术进步率 D.储蓄率
5、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 )。
A.扩张,峰顶,衰退,谷底 B.峰顶,衰退,谷底,扩张 C.谷底,扩张,峰顶,衰退 D.以上都对
6、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
A.长周期 B.中周期 C.短周期 D.不能确定
7、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历年考题)
A.GNP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 人均GNP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 GN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 以上各项均对
8、经济增长的表现为( )(历年考题)
A.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率下降 B. 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C.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三、分析题
1、经济周期的特征是什么?
2、二战之后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有哪些?
四、判断(历年考题)
1、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所研究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
政经(资本主义部分)复习资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
根本变革。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 、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1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 、 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 2 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 、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振兴我国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8 、狭义的生产关系:直接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9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 1 )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 2 )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 3 )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 2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 3 )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有三种: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2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13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1 )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 2 )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4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 1 )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 2 )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15 、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2 )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 3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 4 )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1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1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根植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2 )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 3 )它是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条。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每年都是命题的重点,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都曾出现,特别注意。必须把握的基本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地形式出现: 1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内容: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 一般基础和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 、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又是互相排斥的。
4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6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8 、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 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 9 、 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一种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 10 、等价形式的特点:( 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1 、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2 、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3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14 、流通手段——买卖的时空脱节,使经济危机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 支付手段——赊购赊销结成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15 、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 ( 1 )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 2 )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 ( 3 )作为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16 、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17 、价值规律内容: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9 、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及趋于一致。 供求机制的实现形式——供求关系在不断变动中取得相对的平衡。
4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1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 2 )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 5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1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因为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工人及家庭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生活资料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 3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 ( 1 )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 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 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是关键) ( 1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 ( 2 )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但是,当资本家同劳动者在市场上发生交换关系时,劳动还没有开始。如果劳动有独立的存在,那只能是物化劳动即劳动产品。由于劳动者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因而他不可能进行独立生产,不能出卖劳动产品。 第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价值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如果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交换是等价交换,那么资本家就应把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作为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资本家也就不能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如果工资和劳动的交换是不等价交换,那么就违背了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没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同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劳动都不可能是商品。 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作为劳动力的使用,劳动是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而这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劳动者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劳动。 8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 1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发现: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是工人创造的,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 2 )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发现: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全部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交换来占有工人的劳动的一部分,以获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劳动。 9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 ( 1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没有止境。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 ( 2 )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10 、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关系: ( 1 )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手段和途径。 ( 2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者都是资本增大的途径。 二者区别: 1 )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的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 ( 2 )资本积聚要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的限制,因此增长较慢。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此它会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二者的联系: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发展,资本集中的加快又会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11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1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来说,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 2 )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的发展。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12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1 )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在同时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条件。 ( 2 )再生产过程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为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更新和重复,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的得到维持和发展,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都无法进行。 ( 3 )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3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 1 )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2 )剩余价值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首先是因为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要素存在,而资本的使命就是进行价值增殖。因此,生产必然是服从追求剩余价值这一目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 3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同时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命题的重点,各类题型都曾出现,特别注意。 必须把握的知识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2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 2 个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4 、资本周期的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 5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6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 1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7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8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 无形磨损的两种情况: ( 1 )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2 )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9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10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11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 (v+m)= Ⅱ c (最基本的条件);Ⅰ (c+v+m)= Ⅰ c + Ⅱ c ;Ⅱ (c+v+m)= Ⅰ (v+m)+ Ⅱ (v+m) 。 12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 (v+m) >Ⅱ c ;Ⅱ (c+v+m/x) >Ⅰ (v+m/x) 。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 (v+ △ v+m/x)= Ⅱ (c+ △ c) (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 (c+v+m)= Ⅰ (c+ △ c)+ Ⅱ (c+ △ c) ; Ⅱ (c+v+m)= Ⅰ (v+ △ v+m/x)+ Ⅱ (v+ △ v+m/x) 。 13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 1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 2 )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 3 )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1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5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 1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2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16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决定性阶段。 17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 1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 2 )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 ( 4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 18 、计算: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 某企业预付资本为 100 万,其中固定资本 80 万,流动资本 20 万。在固定资本 80 万中,厂房价值 30 万,可用 30 年,每年周转价值 1 万;机器价值 40 万,可使用 10 年,每年周转价值 4 万;小工具价值 10 万,可使用 5 年,每年周转价值 2 万。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 1+4+2 = 7 万,流动资本年周转 5 次周转总额 20 × 5 = 100 万。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 7+100 ) /100 = 1.07 次。则企业的预付资本年周转速度为: 1.07 次。 二、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形式出现,所要把握的知识点: 1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 1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产业资本循环。 ( 2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阶段是把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由于产业资本的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3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2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区别: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而资本周转则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使用价值生产的响。 3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1 )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 ( 2 )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 ( 3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4 、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 ( 1 )内涵不同。剩余价值率是一次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2 )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 3 )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 5 、社会资本与单个资本 联系:( 1 )从运动内容看,都要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2 )从运动形式上看,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完成各自循环;( 3 )从运动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区别: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一般商品流通。 6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这里指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 2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 3 )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7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 ( 1 )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 2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 ( 3 )把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是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8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 1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 2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 3 )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一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过程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要依赖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二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所提供的生产资料,都直接取决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需要。三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给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消费资料生产发展需要的制约。 9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 1 )经济危机在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存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都存在危机的可能性,但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可能性不具有现实性。 (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并占统治地位后,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 3 )基本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会爆发经济危机。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0 、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 ( 1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经济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准备了条件,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推动了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和生产的回升,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2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因为这会促进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加剧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危机的再次发生。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命题的重点,各类题型都曾出现,特别注意。 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多以选择题出现。 1 、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 、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 1 )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 ( 2 )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4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 )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第六章 垄断资本主义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前提?
答:1、经济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的建立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经济前提。2、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的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答:1、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4、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4、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具体来说: 第一、 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第二、 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各种矛盾的需要; 第三、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同我国目前这种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5、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答: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战友和支配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它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者作为主人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 3、可见,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2、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 4、 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7、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答:1、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8、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是受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制约: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2、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答:1、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2、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配的水平、货币工资形式制约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3、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答:1、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11、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有哪些? 答:1、个体劳动收入; 2、资金分配收入(股息、红利、利息); 3、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 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5、 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12、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调节社会主义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1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答:目标: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基本结构:1、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 2、比较发育的市场体系; 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4、社会保障体系。
14、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答: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 2、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4、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15、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1、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政企不分、企业负盈不负亏、企业约束机制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等,这些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十五大明确指出:现在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3、建立现在企业制度,能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市场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对市场做出灵敏反映,根据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从而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16、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1、产权关系明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17、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答:1、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2、培育和规范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3、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18、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有哪些以及他们的作用? 答:1、价格机制(核心):价格机制调节生产和消费、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 2、供求机制: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供求机制调节商品的生产与消费。 3、竞争机制:是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和发挥功能的保证;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增强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更好地位消费者服务;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9、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意义? 答: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 1、 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矛盾的需要; 2、 是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 3、 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 4、 是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 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需要。
20、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答: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作用: 1、 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 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 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 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21、为什么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如何改革与完善? 答:原因: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支付,造成国家和企业沉重的负担; 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完善。 改革: 1、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 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5、 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22、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答: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内在要求。 23、为什么利用外资?利用外资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 2、 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引进国的生产、科学技术水平; 3、 有利于促进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 4、 有利于引进国开发国内资源,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的原则: 1、 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 2、 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3、 要坚持重质量、效益的原则;4、 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以吸引更多外资。 24、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答:1、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2、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4、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 25、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 答:1、财政政策——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在调节总共给和总需求方面,还可分为平衡、紧缩、赤字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是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由信贷、利率、汇率政策构成。可分为均衡、扩张、紧缩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防止两极分化。实施保障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4、产业政策——基本内容有产业支持政策、产业抑制政策。相应明确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
26、 科技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以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发展模式。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2)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愿景目标。3)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现途径。4)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代际关系原则。5)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关系原则。6 )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关系原则。
27、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含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原则:1)、公平性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3)、和谐性原则。4)、需求性原则。 5)、高效性原则。 6)、阶跃性原则。
28、低碳经济的含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c.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 D.银行资本带来的收入 8.股票价格是( ). A. 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 股票的票面金额 c·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B 5.A 6.D 7.A 8.c 9.C 10.B 11.C 12.D 13.D 14.B 15.C 16.A 17.C 18.D 19.D 20.D 21.B 22.D 23.D 24.c 25.D 26.B 27.D 28.C 29.A 30.C 31.C 32.c 33.C 34.A 35.C 36.A 37.C 38.B 39.B 40.A 41.B 42.C 43.D 44.B 45.B 46.C 47.B 48.C 49.B 50.B 51.C 52.B 53.A 54.B 55.B 56.D 57.D 58.D 59.A 60.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DE 4.ABDE 5.BDE 6.AB 7.ABD 8.ADE 9.ACE 10.AC 11.AB 12.AB 13.ABCD 14.BE 15.BD 16.ABC 17.ABCDE 18.ABE 19.BC 20.AE 21.CE 22.ABC 23.AC 24.CD 25.BDE 26.BDE 27.CDE 28.ADE 29.BC 30.ABCD 31.ACDE 32.AC 33.CD 34.BCDE 35.AC 36.ABCE 37.BCE 38.ACE 39.CDE 40.BCDE 41.CDE 42.ACD 43.CD 44.ACE 45.ACD 46.AB 47.ABCD 48.ACD 49.ACDE 50.A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其他文章
- 农村适合养殖什么(农村适合养殖什么)
- 上着班干什么副业挣钱(上班族可以选择哪些副业增加收入)
- 住院报销需要什么材料(住院报销需要什么材料)
- 百万医疗险的缺点(百万医疗有哪些缺陷)
- 手机转账怎么转(如何用手机银行转账)
- 开通微信支付分(怎样开通微信支付分)
- 农村养老(农村的三种养老方式)
- 银行流水怎么查(怎么查银行流水明细)
- 使用护肤品的正确顺序(护肤品正确使用的顺序是什么)
- 7月底适合去哪里旅游(7月旅游最佳去处)
- 支付宝提现失败是什么原因 有以下几种情况
- 校方责任险是什么意思
- 银行卡和存折有什么区别 存折和银行卡的区别是什么
- 印花税减半政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贴现率是什么意思
- 郑州公交1分钱乘车(如何享受郑州一分钱坐公交优惠攻略来啦)
- 招商证券手续费收费标准,有以下两种手续费(招商证券手续费是怎么算的)
- 银行黑卡什么意思
- 同业存单是什么意思
- 涨幅怎么算的 涨幅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