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一、《民法总则》虚假意思表示的规定是什么?
1、真意保留,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内心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思的意思表示。 【原则上有效,如果真意保留的事实为相对人所明知的,无效】
2、虚伪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同谋而为的虚假的意思表示。 【如果虚伪表示隐藏的行为不违反法律的规定有效】
3、重大误解,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可撤销】
4、误传,指因意思表示传达人之错误而导致的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 【可撤销】
5、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证实情况,是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6、胁迫,指为达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种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的压力或直接对他人肉体施加暴力强制的行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无效,否则可撤销】
7、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为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条件的意思表示。 【《民法》规定为无效;《合同法》规定为可撤销】
二、意思表示的生效
(一)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二)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四)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首先大家要理解,虚假意思表示指的是在一些不正常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如果存在虚假意思表示的话,是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撤销的。比如说有一些条款存在误解、欺诈、虚伪表示等,这都是属于虚假意思表示,不受法律保护的。
其他文章
- 科创板上市条件五条标准?
- 节假日银行上班吗?银行营业时间?
- 社保需要交多少年才可以领养老金?
- 养老保险怎么查询缴费情况?
- 靠前靠谱网贷平台排名来了,全都可以大额借款
- 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怎么样?
- 利息低的15家网贷平台:正规可靠、自由选择、容易下款
- 创业板开通要求?
- 支付宝网商银行靠谱吗 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 步骤解说:12333怎么挂失医保卡
- 平安普惠提前还款流程
- 银行类别分类(我国目前的银行分类)
- 众安贷借钱可靠吗,你所不知道的理财新规
- 央行货币政策
- 人人贷公布(人人贷最新进展公告)
- 邮政储蓄银行最新存款利率表2022,有以下六种
- 金砖五国是哪五国(黄金哪国最多)
- 恒生银行开香港账户的条件 这些基本条件要满足
- 现货黄金的交易时间
- 网贷正规平台有几家(网贷之家p2p最新排名)